从2月中旬开始的伦敦时装周算起,到3月5日巴黎时装周结束,2024年的这一季秋冬时装周持续了将近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亲临现场的时装编辑、意见领袖和博主明星们马不停蹄,远在中国的时尚爱好者们目不暇接,每一位距离行业核心位置或远或近的利益相关者都在努力从这些数以百计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片刻中找到某种关于时尚产业未来的确定性,来安慰或鼓励自己继续保持对这个行业的热情,继续相信它仍拥有为人类造梦并以此创造商业奇迹的能量。
尤其是米兰和巴黎时装周中,多位新任创意总监的品牌首秀最为从业者和投资者所期待,他们想要看到这些新人能否为品牌注入新活力,这验证着管理层在人事任命决策上的正确与否,更预示着品牌未来的商业走向。
然而过去几年里接连上演的“高调任命·黯然离场”戏码,以及奢侈品行业整体放缓的事实,让本该新鲜且锐利的新任创意总监们在市场压力前放低了身段。更令人无奈的是,在商业策略前小心翼翼的不仅是新创意总监们,“老”创意总监们也开始自缚手脚,主打安全牌,于是,“保守”和“求稳”成为了这一季时装创意给人的整体观感。
整体来说,那些处在转型期的品牌们依旧迷茫。Daniel Lee虽然呈现了他到目前为止最好的一个系列,却也只是符合了外界对他的预期,如何维持这种满意才是关键。同样的,Sabato De Sarno在Gucci的第三个系列依旧平稳,剪裁功力在线,但距离推动品牌重新迈入增长轨道似乎还缺一口气。Seán McGirr在Alexander McQueen的首秀虽称得上是尽力复现了品牌档案,却似乎有意将品牌再度拉回到小众先锋的圈层中,这是否符合开云集团目前的品牌商业策略还有待观察。刚走马上任一个月就为Moschino创作出新系列的Adrian Appiolaz、Matteo Tamburini入主Tod's后的品牌首秀,客观说也还都没有完全释放出该有的能量,反倒是品牌老将Chemena Kamali的回归,让人们看到了Chloé重新步入正轨的明确信号。
除了这些处在关键转折点的品牌,本季时装周还出现了多个令人难忘的时装时刻:Nicolas Ghesquière在LV的十周年纪念大秀,恢弘盛大的秀场和众多到场支持的明星和政商名流充分展现了这个全球最大奢侈品牌的“钞能力”;在Burberry,Phoebe Philo女儿Maya Wigram首登T台并作为闭幕模特登场,这不仅是Daniel Lee向其前辈Phoebe Philo的致敬,也是其重申Burberry英伦文化特性和英国先锋多元精神的一个新切入点;此外,错峰发布男装系列的Saint Laurent则在女装周的尾声用灵感源自品牌创始人Yves Saint Laurent的设计,呈现了迄今为止最令人动容的一个系列,事实证明,Anthony Vaccarello做到了在传承品牌风格和实现商业目标上面的平衡。
如果说业内人看一场大秀,还要投入更多理性思考去琢磨设计师创意、活动执行、PR策略……甚至技术手段应用,那么用钱包投票的消费者们评判秀场的标准则简单得多,无非就是出于主观判断的“美/丑”。
毕竟,对时尚创意、审美哲学的理解只能装在自己脑子里独乐乐,而花钱买回来的衣服是要穿在身上被人看的。
因此,站在时尚品牌、从业者与时尚爱好者、消费者两大阵营中间地带的ConCall,决定用一些蛮主观但认真的观察和评述,捋一捋2024秋冬时装周里四个让我们最为印象深刻的品牌的创意和表现。
在经过两个正式系列和两个度假系列之后,Daniel Lee终于呈现了一个令大多数评论者、时装爱好者和投资者都认可的系列,尽管这只是符合了外界一开始对他的预期。鉴于两个系列的不尽如人意,这个最新的系列也就变得十分关键,假如Daniel Lee在这一季还无法扳回一城,那么市场和投资者对Burberry的耐心之强将开始列出缝隙。
在过去几个月内,Burberry已经接连调低了20224财年的盈利预期,股价也一路下探,市值已经来到三年来的新低。奢侈品行业的整体性放缓固然是Burberry目前盈利不及预期的首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Daniel Lee还未完全发挥出他的潜力来推动品牌的完全转身。
在这一季中,他“暂时”与管理层在如何诠释品牌的文化属性上面达成了一致,转而从重现品牌鼎盛时期开始入手,试图唤起大家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共鸣。当秀场响起已故英国爵士女歌手Amy Winehouse的歌曲时,人们便已经掉进了Daniel Lee的“情感陷阱”,2010年之前曾多次为Burberry走秀并出现在品牌广告大片中的英国超模Agyness Deyn久违地重返T台为本季开场,随后Lily Cole、Lily Donaldson、Naomi Campbell也相继出现在T台,人们的记忆也瞬间被拉回到Christopher Bailey执掌下的Burberry全盛时代。<